在內蒙古西部的黃河“幾”字彎北端,一片由黃河水滋養的沃土 —— 五原縣,正以“節水控水”為筆,在河套平原上描繪著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圖景。作為國家級農產品主產區和全國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 如何在保障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的雙重挑戰下破局?五原縣以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方針為指引,打出了一套“工程+農藝+管理+生態”的節水組合拳,走出了一條資源節約、生態友好、農民增收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走進五原縣豐濟渠灌區,襯砌一新的渠道宛如銀色絲帶穿梭在田間。“過去土渠跑冒滴漏嚴重,現在渠道襯砌后,水利用系數提高了30%?!绷x長分中心負責人介紹。作為河套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的核心區域,五原縣累計完成骨干渠道襯砌561.4公里,群管渠道襯砌3300公里,讓“跑水渠”變身“節水渠”。與此同時,67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同步推進,通過“渠溝路林田水電技管”九要素配套,每畝節水達20立方米。
在農藝節水戰場上,一場“水滴革命”正在展開。塔爾湖鎮的農田里,移動式引黃滴灌首部設備正在運轉,清水混合著肥料通過管網直達作物根部。全縣已推廣水肥一體化滴灌面積27.3萬畝。更值得關注的是,“引黃蓄水二次澄清滴灌水肥一體化”等新技術正在試點,通過固定澄清池過濾黃河泥沙,讓滴灌系統更穩定,為大面積推廣奠定基礎。
管理體制改革則是節水的“制度引擎”。義長分中心從公益二類轉為一類事業單位,徹底終結“以水養人”歷史;66個水務合作社取代傳統“包渠制”,推行“一把鍬”澆地模式,實現用水“精準到畝”。在新公中鎮永聯村,村民小組長王占元展示著用水臺賬:“現在按方收費,超用加價,大伙節水意識強多了。”數據顯示,全縣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2020年0.43提升至2024年0.478,實現用水總量與強度“雙下降”。
五原縣堅持調整種植結構與轉變經營方式兩手發力,在“保糧”與“節水”間尋找最優解。對于糧食等高耗水農作物全部實行區域種、渠域種、集中種、連片種,縮短用水期,提高用水效率。同時,將規模經營作為農業節水的重要舉措,全縣土地流轉107萬畝,規?;洜I50萬畝,通過規?;?、集中化種植經營,實現集中澆、集約澆。相比分散灌溉用水,小田并大田后,每畝可節水約20立方米。
與此同時,五原縣積極突進生態節水保綠,構建“節水 - 生態 - 發展”良性循環體系,將非常規水利用作為節水“第二水源”,推廣先進成熟適用的節水技術、裝備和產品,加強工業冷卻水、工藝水循環利用,支持工業園區污水收集分流管網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量達到40萬立方米以上。投資4636萬元,實施世紀大道西段至工業園區再生水管網建設工程,改造管網20公里,加快推進污水收集處理、再生水處理、配置基礎設施建設、城鎮污水處理廠水質達標改造。同時利用分凌水為3.36萬畝林地和36個河湖濕地補水,既緩解凌汛壓力,又補充生態用水,實現“一水多用”。
從“要我節水”到“我要節水”,從“單一工程”到“系統治理”,五原縣的節水實踐,既是對“四水四定”原則的生動詮釋,更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基層樣本。如今,這片古老的灌溉區正以節水為支點,撬動農業現代化轉型:節水帶來的不僅是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更是耕地質量的提升、種植結構的優化、農民收入的增長。當黃河水以更高效的方式滋潤土地,一幅“水清河晏、糧豐民富”的壯美畫卷,正在河套平原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