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五原縣迎來“金字招牌”農產品五原黃柿子的集中采摘上市期,飽滿金黃的果實不僅掛滿了種植戶的藤蔓,更點燃了消費者的熱情。滿載鮮果貨車從“田間”直通“餐桌”、直播間“秒空”的訂單在包裝線上摞成小山、深加工車間正熬制濃稠的火鍋底料……這顆曾困于小縣城的“金果果”,正以標準化產業鏈為引擎、雙線渠道為車輪,在產銷兩旺的轟鳴聲中,跑出鄉村振興的“金色”加速度。
走進隆興昌鎮聯星村黃柿子種植基地,陣陣果香撲面而來,密實茁壯的藤葉間黃柿子緊簇生長,正值采摘季的果實渾圓飽滿,表皮橙紅透亮。工人們正穿梭其間完成今日的采摘任務,只見他們用拇指與食指捏住果實根部向上一抬,隨著清脆的斷裂聲,一顆完整的果實已經入筐。另一邊分揀工人們將尺寸、成色合格的果實整齊碼進包裝箱內搬上早已等候多時的貨車,“金果果”就隨著滿載的貨車運往了全國各地。
“今年種植了700多畝老品種黃柿子,7月中旬開始豐收采摘,天氣好的情況下9月底就可以全部采摘完成,每天基本雇用80余個工人同時摘果,每天大概能摘10萬斤左右。”草原敕勒川生態農業合作社的銷售經理李唱告訴記者。
五原縣地處河套灌區腹地,具有獨特的小氣候環境和富硒沙質土壤,光照時間長達十五小時以上,是孕育“皮薄、汁多、味濃”黃柿子的黃金地帶,然而想要打出"金字招牌",“天生麗質”還需“精育嚴控”的“保駕護航”。
“我們是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規劃發展的,可以帶動周邊的農戶。”李唱介紹道,“統一育苗、流轉土地、標準化種植、精細化管理,全套都配用精細滴灌、水肥一體化機,相比以前的種植模式,現在的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園區產出效益,預計現在每畝地能產10000斤左右的鮮果。”
地標好品種加上現代科技智能化、信息化等各項集成技術的“硬支撐”,現如今,五原黃柿子的種植面積已經由2021年的1020畝擴大到如今的3000多畝,實現一年四季多茬種植,全年供應不間斷。
有了“好果子”,怎么賣的“好”?草原敕勒川生態農業合作社給出了答案。為突破地域限制,將品質優良的“金果果”端上全國各地的餐桌,他們在既有鮮果銷售的基礎上引進先進生產線,配套建設保鮮庫,對黃柿子進行深加工,在既有線下訂單銷售模式的基礎上拓展線上銷售渠道,形成了“種苗供應—技術服務—農戶種植—儲藏保鮮—精深加工—市場交易”的全產業鏈條,切實推動了黃柿子產業發展。
“現在主要的銷售模式有線上和線下倆大渠道,線上的話主要是通過抖音、快手這些電商平臺售賣鮮果。線下的話是出售‘凍果+鮮果’,通過倉儲冷鏈運輸到各個地方。”李唱詳細闡釋了黃柿子的銷售體系并進一步說明深加工布局,“篩選達標的果子進入冷庫后將進入精深加工線,轉化為黃柿子火鍋底料、濃縮汁等系列商品。”
近年來,五原縣著力深化黃柿子產業價值挖掘,聚焦品種改良迭代、種植技術升級、加工工藝創新、產業鏈條延伸等核心環節,2023年,通過制定完善五原黃柿子全程質量控制標準化技術手冊,五原黃柿子汁團體標準成功申報“蒙字標”認證,五原黃柿子地理標志產品進入巴彥淖爾市重點商標品牌保護名錄。趁著這波“東風”,五原黃柿子依托數字化營銷風口走進大眾視野,憑借其獨特風味基因與嚴格標準化品控體系,迅速贏得市場青睞,實現農村特色產業經濟跨越式發展。
在五原縣河套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內振旭農業有限發展公司的打包車間,工人們正在忙碌地打包黃柿子。這些黃柿子均于當天清晨從農戶的大棚中采摘,經過嚴格篩選和分類后,被運至公司打包車間。黃柿子經過稱重、裝入網袋,再固定到泡沫托盒內,最終裝箱發往全國各地。
“我們現在線上售賣的品類有黃柿子鮮果、黃柿子汁、火鍋料。每年和固定的農戶合作,果子成熟以后進行收購,品質有保障。”五原縣振旭農業有限發展公司負責人王惲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我們大概每天銷售2000多單,回購率差不多達到60%以上,按去年的銷售額統計的話,年銷售量差不多有200萬斤,銷售額能達到1000萬元左右。”
線上銷售平臺的拓展不但為五原黃柿子開辟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也顯著減輕了農戶的傳統銷售負擔。據悉,自7月上旬以來五原縣遭遇持續強降雨,大量成熟黃柿子積壓田間,針對該情況,電商平臺迅速架起“空中銷路”,有效緩解了種植戶焦灼境地。
王惲介紹說:“現在打包的這一批黃柿子正是塔爾湖鎮農戶種植的大田黃柿子,這批柿子雖然淋了點雨,但還是能選出很多品相好的,我們收回來通過線上銷售,這樣肯定比他們線下售賣更快,收益也更可觀。”
從標準化種苗繁育、智能化滴灌普及,到冷鏈加工鏈建設、全國化電商矩陣搭建,五原縣以工業化思維重塑傳統農業,為黃柿子產業注入強大引擎。如今,這顆凝結著河套陽光與科技智慧的“金果果”產業鏈不僅串起了“育苗-種植-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更以年銷千萬級的市場聲量將“五原黃柿子”品牌深烙于全國消費者心中——黃澄澄的果實正轉化為千家萬戶實打實的豐收賬本,書寫著鄉村振興的“金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