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個類型的糧食基地中,西北干旱區商品糧基地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位于河套平原腹地、擁有230萬畝水澆地的五原縣在西北干旱區商品糧基地中占有重要地位,這里產出的高品質糧食作物對于保障西北的糧食供給作用巨大,那么,你知道五原是怎樣煉成產糧大縣的嗎?
近年來,全縣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80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12.6億斤以上,糧食生產功能區面積和產量各占比達到80%以上。
2021年,五原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為230.28萬畝,其中糧食作物87.72萬畝,占總播面積38.1%,包括小麥6.56萬畝、玉米80.06萬畝、水稻0.51萬畝、雜糧雜豆0.59萬畝,完成了上級下達五原縣的糧食任務;非糧食作物142.56萬畝,占總播面積61.9%,主要種植向日葵、葫蘆、瓜類、蔬菜、牧草、藥材、果樹等。
小麥
小麥在五原縣種植已將近30年的歷史,因我縣具有光能豐富、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降雨量少而集中的氣候特點,主要耕作土壤是灌淤土,其表土層為壤質灌淤層,耕作性好,含鉀量高,生產出的小麥籽粒飽滿,容重高,蛋白質含量高,面筋值高,加工成的面粉適應面廣,做出的餃子、面條色澤好,透亮,食用品質好,筋道,滑爽,粘彈性好。
玉米
五原縣境內無重度污染企業,生態環境保持良好,耕地引黃河水自流灌溉,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境內水資源豐富,空氣、水質、土壤保持著良好的潔凈,沒有工業污染,適合有機產業的發展。五原縣交通便捷,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為玉米的種植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水稻
五原縣水稻種植主要集中在套海鎮錦旗村的黃河灘地,自西向東種植著水稻10000畝。由于黃河陰滲致使土地鹽堿化,這里過去只能種植葵花和黃豆,收益不高。近年來,通過河灘地整治等一系列工程,曾經的鹽堿地如今變成了萬畝稻田。河灘地緊鄰黃河,用水方便,套海鎮因地制宜種植水稻,因為地里有水期長,對鹽堿地起到了良好的改良效果。同時,政府還扶持錦旗村農民建立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企業+合作社+種植戶”的經營模式,從銀川引進了水稻品種和種植技術,還聘請水稻專家引導農民做好科學種植管護。五原縣水稻每畝可產稻谷1000斤左右,產出大米650斤左右。
葵花
五原縣地處河套平原腹地,230萬畝耕地全部引黃自流灌溉,葵花種植條件十分優越,年播種面積占全國總量10%以上(120萬畝),產量占全國總量14%左右(5億斤),交易量占全國總量16%左右(6億斤),是全國葵花產業第一縣,全縣農民人均來自葵花的收入近5000元,占到總收入的40%左右,成為全縣農業的核心產業和富民扶貧的關鍵產業。葵花油也銷量頗高,深受當地乃至各地人民的喜愛。五原葵花全國聞名,全國每7 粒葵花籽就有1 粒產自五原,形成了研產加銷全產業鏈條,“五原向日葵”通過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認證。
下一步,五原縣將加大對糧食生產項目、政策的資金投入,特別是加大對小麥、玉米種植農戶的補貼力度,提高農民種糧熱情。重點支持小麥、玉米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充分發揮他們在糧食穩增長、促穩定中的積極作用;繼續加大鹽堿地改良升造,進一步驗證各項成果的可重復性、可持續性,同時繼續探索新的鹽堿地改良技術模式、合作模式和經營管理模式,依托五原縣鹽堿地改良項目,在全縣范圍內對各類鹽堿地實施改造,提升地力,擴大糧食可耕面積,穩步推進糧食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