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黃河畔小鎮的“微治理”探索
——來自內蒙古五原縣天吉泰鎮的鄉村見聞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鐘欣 見習記者 劉云
走進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天吉泰鎮天吉泰村,一幢醒目的建筑映入眼簾:蒙古族建筑的特色穹頂,繪制著蒙古族祥云圖案的外墻。走進去更是別有洞天,綜合活動室、民族文化展示廳、草原書屋、民族大講堂等功能區分布其間。“這是天吉泰村黨群服務中心,占地面積有4620平方米。”天吉泰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張翼飛介紹,“我們鎮重點建設鎮村兩級黨群服務中心,主要是為了給群眾提供更便捷的服務,同時打造民族特色村寨。”
2021年9月15日,天吉泰村村民在巴彥淖爾市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進村社宣傳活動上表演民族舞蹈。
天吉泰鎮地處河套平原腹地,位于五原縣西南部。這個鑲嵌在黃河“幾”字彎上的小鎮安靜秀美,地理位置優越。全鎮常住人口3520戶、9280人。近幾年,小鎮創新基層治理模式,努力打造善治引領、鄉風文明、村民富裕的美麗鄉村,近日成功入選由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等6部門共同認定的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
“五微”模式讓服務下沉 積分管理鼓勵誠信村民
走進天吉泰鎮毛家橋村,藍天白云下,一個村容村貌整潔的美麗新農村展現在面前。毛家橋村黨支部書記朱如林告訴記者,近年來,全鎮在各村民小組全面推行以網格化為架構、“微治理”為手段的基層治理模式,通過組建“微組織”、推行“微教育”、開展“微服務”、實行“微管理”、強化“微監督”的“五微”模式,推動重心下移、服務下沉,著力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探索出“黨建引領、網格治理、黨群互動、便捷高效”的鄉村治理新路,村民的參與感和獲得感不斷提升。
毛家橋村村民的“美麗庭院”門前,垃圾分類桶擺放有序。
鄉村振興重在治理有效。天吉泰鎮通過健全完善村規民約,推行誠信村民積分管理、道德評議激勵、誠信“紅黑榜”等措施,規范村民日常行為。村民黨小組、理事會根據誠信評價標準按戶打分,對孝敬老人、愛護環境等表現突出戶給予紅榜表揚,對誠信缺失且不肯改進的村民,列入誠信“黑名單”,在項目爭取、政策扶持、臨時救助等方面予以限制,促使村民遵規守約。
“自推行誠信村民管理辦法以來,全村沒有一戶農戶拒交水費、沒有一名黨員拖欠黨費、沒有一戶農民不投工投勞。”朱如林說。
得益于“微治理”,全鎮的村風民風更加文明和諧。“大家都在一個村,每天抬頭不見低頭見。一說不及格要上榜,大家誰都不愿意,都想多賺點積分。”天吉泰鎮黨委副書記霍瑞琴告訴記者。
立下“接地氣”的規矩,黨員積極示范,發揮引領作用。2020年以來,天吉泰鎮積極探索黨建引領下的網格化治理新模式,由鎮黨委書記、村支部書記、村“兩委”班子成員或黨小組長擔任各級網格長,并選派政治素質好、工作能力強的黨員或預備黨員、村民代表等擔任網格員,健全網格自治、巡查走訪、情況報告等各項制度,及時收集并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網中辦”。
據天吉泰鎮黨委書記姜偉介紹,全鎮以“村民小組微治理”載體為依托,構建起“一網、一圖、一中心、一隊伍、一機制”的“五個一”模式。“一網”即鎮、村、組三級網格,“一圖”即網格化管理分布圖,“一中心”即黨群服務中心,“一隊伍”即網格長、網格員、網格志愿服務者隊伍,“一機制”即網格化管理運行機制,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條塊結合的基層黨建工作網格,進一步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助力鄉村振興。
“微組織”激發內生動力 “多方合唱”促鄉村共治
在毛家橋村,有一抹亮麗的“紅色”經常出現,那就是“微組織”中的志愿者隊伍。這一天,“紅色”隊伍出現在了殘疾人高棟家。在毛家橋村一組網格員日常排查中,發現村民高棟的住房由于長時間未打掃清理,墻壁、地面等被油煙、塵土覆蓋。“太陽花”志愿服務隊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立即行動,帶上清掃工具幫助打掃衛生,整理房間。清理完畢,志愿者們為高棟換上村黨支部幫助購買的嶄新的床單和沙發套。
“我是黨員我幫你,哪里需要,我們就到哪里去,新時代的黨員志愿者就從這些生活點滴做起。”朱如林說。
強化志愿服務工作,讓“一方獨奏”變“多方合唱”。天吉泰鎮巾幗志愿服務隊、黨員先鋒隊等志愿組織發揮引領作用,激發村民內生動力。
“村里有這么多姐妹,我想帶著大家冬閑時多參加培訓,多學點技能。”天吉泰村巾幗志愿服務隊隊長其其格語氣堅定地說。
2020年,其其格被評為巴彥淖爾市勞動模范。在她的帶動下,天吉泰村七社的48名婦女加入巾幗志愿服務隊,定期打掃村莊衛生、隔三岔五幫助老人和留守兒童。同時,其其格又發動村里的婦女們積極投身產業建設,搭建溫室大棚、種植蔬菜瓜果、養殖特色家禽。“我還想領著姐妹們走出去,學習制作民族手工藝品,發展傳統民族文化產業。”其其格對未來滿懷憧憬。
建立“微組織”,開展“微服務”,讓鄉村充滿共治活力。姜偉告訴記者,為推動共治、聯動,各村組建黨員先鋒隊、巾幗服務隊、紅白理事會、治安聯防隊、青年志愿者等志愿組織,將群眾信得過、有威望的農村黨員、村民代表、種養大戶等農村先進力量團結起來,增強凝聚力。
同時,各村積極推行“微教育”,讓村風好起來。定期在村里開展學習教育和各類文體活動,引導村民講文明樹新風。實行“微管理”,讓群眾動起來。強化“微監督”,讓紀律嚴起來。全面落實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制度,將村務監督委員會職能向村民小組延伸,發揮網格員村務監督作用,對征地拆遷、集體資金管理使用等重大事項進行事前事中事后監督,及時向群眾反饋公布有關情況,回應群眾關切,落實群眾知情權、監督權,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小庭院彰顯大環境 鄉村建設內外兼修
來到毛家橋村村民王秀梅家,門前閃亮的“美麗庭院示范戶”標牌格外引人注目。推開門,只見小院子里干凈整潔,屋內溫暖明亮,設施配置齊全,昔日的露天“旱廁”已被屋內鋪著瓷磚的沖水式衛生間取代。近年來,天吉泰鎮著力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和“廁所革命”行動,目前全鎮美麗庭院覆蓋率超過60%,戶廁改造率達87.5%。全鎮多次在縣里的每月環境衛生評比中排名第一。
瓜果飄香時節,王秀梅在自家庭院查看葡萄長勢。
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天吉泰鎮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結合村民小組“微治理”,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全面徹底清除暴露垃圾,禁止亂堆亂放,切實做好農村大環境衛生整治。完成重點線路、園區的綠化美化和村莊的美麗庭院建設,鼓勵發展庭院經濟。
“村里發展得越來越好了,美麗庭院的評選要求也越來越高了。”張翼飛說,“過去我們評美麗庭院,主要看院子里的綠化情況和整潔程度,現在,不僅要求庭院美,室內環境也得跟上,屋內的整體配套設施條件也要改善提升。”
提升鄉村“外在美”,更不能忘了“內在美”。依托村民活動廣場、農耕苑等休閑文化場所,全鎮經常舉辦各類文化活動。
毛家橋村的農耕苑。
“每年我和姐妹們都代表鎮里參加全縣廣場舞大賽,拿了好多個一等獎!”提起跳舞,67歲的王秀梅神采飛揚。天吉泰鎮55個村民小組都有自己的廣場舞隊,每年,鎮里都會選拔30人參加五原縣千人廣場舞大賽,王秀梅是大賽“常駐選手”之一。
每逢節假日,村民們相約跳起廣場舞、安代舞,參加社火表演,傳唱杭哈民歌……民族特色文化在阡陌間傳遞,文明鄉風浸潤著全鎮每個角落。
天吉泰村村民正在家中討論民族舞編排,準備參加全縣比賽。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的鄉村治理理念,已經在鎮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在鎮黨委領導下,全鎮努力調整產業結構,讓農民腰包鼓起來;喚醒沉睡資源,讓集體經濟富起來;厚植綠色發展根基,讓鄉村美起來。推動共建共治共享的天吉泰鎮種下梧桐樹,引得鳳來棲。這里的美麗鄉村與民族文化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2020年以來,全鎮將地方特色產業發展與本土資源優勢相結合,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
“天降吉祥,國泰民安。下一步,我們還準備興辦民宿,讓更多的客人來天吉泰走一走,看看我們河套平原上的鄉村振興。”姜偉期待著全鎮在新時代更有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