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重頭戲” 繪就新畫卷
——五原縣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鞏固脫貧成果 助推鄉村振興
近年來,五原縣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頭戲”,立足資源稟賦,優化產業布局,努力把傳統產業做優、優勢產業做特、特色產業做大,努力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以農為本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五原縣勝豐鎮新紅村老地名叫“晏安河橋”,這里的土地地表土層為壤質灌溉層,含鉀量高,對糖和淀粉的積累非常有利,適合香瓜的生長,所以這里的人們世世代代、家家戶戶都種植一種外形酷似燈籠,吃起來香沙綿甜的“燈籠紅”香瓜。
“我們這兒種植‘燈籠紅’香瓜有七八十年的歷史了,老一輩人留下籽種種到現在。其他地方種不出這個口味兒來。”勝豐鎮新紅村的支部書記張建軍說。
現在,隨著種植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五原縣“燈籠紅”香瓜的名氣逐漸提升,種植規模也不斷擴大。農民通過種植“燈籠紅”香瓜,大棚畝收入可達8千—2萬元,溫室種植平均畝收入3—4萬元,最高可達6萬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河套灌區要發展現代農業,把農產品的質量提上去”。為此,五原縣立足實際,把發展現代農業“一條主線”貫穿產業發展全過程,圍繞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增產空間;圍繞現代園區建設拓寬增收空間;圍繞設施農業提升增效空間。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農民參與原則,聚焦葵花、肉雞、肉羊、果蔬、玉米、奶羊六大產業,建成各類園區138個、累計設施農業面積10.48萬畝、規模養殖場152家,全面打造多園格局、多元發展、多級支撐的農牧業產業體系。
興業富農
產業是致富之源,脫貧之基。五原縣始終堅持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義,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人而異,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群眾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五原縣隆興昌鎮榮譽村鄉村振興農業高效示范園的柿子大棚里,工人們忙著采摘西紅柿,打包、搬運、裝車。這棟大棚的主人高富介紹說,他種了29棚西紅柿,采摘時需要一批工人,所以通過中介人陳敏聯系了50多個“農事鐘點工”入園務工,每人每天工資160元,采摘期能夠一直延續到12月份。“農事鐘點工”中也有一部分脫貧戶,家里需要照顧,自己養羊、種地的同時,空閑時間在家門口打短工,地頭領工資,不拖不欠,實現了“顧家”“賺錢”兩不誤,平均每人每年當“農事鐘點工”就能增收15000元左右。
抓住關鍵環節,明確重點任務,確保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近年來,五原縣圍繞重點產業,完善“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機制,密切農企利益聯結模式,將所有脫貧戶牢牢“鑲嵌”在產業鏈上,筑牢產業發展“壓艙石”,先后建成28個幫扶產業園區,帶動脫貧戶2372戶4265人,戶均增收3500元。有針對性的開展就業培訓1960人次,開發脫貧人口公益性崗位746個,多點發力讓脫貧戶端穩了就業“飯碗”,1078人脫貧人口實現務工就業。
以旅興農
鄉村旅游是農村增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鄉村繁榮的新動能。近年來,五原縣塔爾湖鎮通過土地流轉將6個村的10萬畝土地集中起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打造了一座規模龐大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把農業、生態和旅游業結合起來。農戶與整個產業園融為一體,他們在這里生活,在這里就業,在這里致富。
家住聯豐村的張慧琴2016年跟著鎮里發展生態旅游、美麗鄉村建設,依托自家的2畝果園,率先辦起了農家樂,端上了鄉村旅游的飯碗。幾年下來,聯豐村的幾十處果園、近萬畝果林,臨近村子的近萬畝天然湖泊和4000多畝沙丘等原生態地貌讓這座小村莊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旅游景點。張慧琴的農家樂也成了當地的旅游新坐標和網紅打卡點。每到旅游旺季,一桌難求。“‘五一’前后,我這里天天爆滿,每天穩定收入在3000元左右。”
以農帶旅,以旅興農。五原縣依托河套農博園、抗戰紀念園、葵花公園、黃河至北、塔爾湖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全域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資源,大力實施“旅游+”工程,初步形成“多業推一業、一業帶多業”的產業鏈條,帶動群眾發展“農家樂”、采摘園等農村旅游項目,帶動83戶脫貧戶在家門口分享鄉村旅游藏富于民的利潤,榮獲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更是五原縣加快農業發展的絕佳機遇。下一步,五原縣要繼續加強產業和就業幫扶,鞏固脫貧成果,推進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內蒙古建設兩個基地”“河套灌區發展現代農業”重要指示精神,以全區農區現代化試點縣為契機,夯實產業發展基礎;融入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推動產業園區提檔升級;建設中國向日葵城、中國肉雞城、塞外果蔬城;全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創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