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五原縣立足夏季光熱資源優勢,精準盤活小麥收獲后閑置耕地,大力推廣麥后復種燕麥草、白菜等作物的種植模式,不僅為保障糧食安全筑牢根基,更成為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助力農民穩步增收的關鍵路徑。當前,全縣麥后復種作物已進入生長關鍵期,田間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走進五原縣新公中鎮永聯村,連片的燕麥草郁郁蔥蔥、長勢喜人。田間鋪設的滴灌設備勻速運轉,源源不斷地為燕麥草分蘗生長輸送水分,為后期豐產打下堅實基礎。
五原縣全順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郝存林介紹說:“我今年種了500畝小麥,得到了每畝800元的水肥一體化補助。今年小麥平均畝產1100,每市斤售價1.35元。麥后復種燕麥草,預計每畝能產0.6噸,這部分每畝純收入約400元。目前每畝地的總投入約2000元,算下來每畝純收入將近700元。今年雖然遭遇了災害,但相比單種小麥,這個收益已經很理想了?!?/span>
麥后復種模式的推廣,成功將原本小麥收獲后“一季閑”的耕地變為“一年兩季收”的豐產田。一方面,通過糧食作物(小麥)與經濟作物、飼草作物(燕麥草等)的合理搭配,進一步鞏固了糧食安全防線;另一方面,復種的燕麥草等作物為五原縣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優質飼草,實現了“糧-飼”協同發展。
據統計,今年五原縣麥后復種總面積達3.34萬畝,種植結構豐富多元。其中,燕麥草1.7萬畝、白菜0.09萬畝、蔓菁1.18萬畝,蘿卜、芥菜、油菜等其他作物0.37畝,全方位推動土地利用率和農戶收益雙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