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件出臺背景
(一)出臺文件原因
一是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重要內容和根本任務的地位進一步凸顯。二是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內蒙古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強調要把內蒙古建設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在祖國北疆構筑起萬里綠色長城,為新時期內蒙古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綱領。三是五原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落實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決策部署,堅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為進一步推進五原縣生態文明建設,并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管理規程》(環辦生態〔2024〕4號)要求,研究編制《五原縣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23-2030年)》,以準確把握新時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新任務、新要求。
(二)出臺文件依據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發〔2015〕12號)
(2)《關于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工作的意見》(環生態〔2020〕73號)
(3)《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國發〔2021〕4號)
(4)《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中辦國辦發,2021年4月)
(5)《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2021年)
(6)《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辦法(試行)》(國環規生態〔2022〕2號)
(7)《內蒙古自治區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促進條例》(2023年)
(8)關于印發《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市)建設指標》《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縣)建設指標》《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管理規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管理規程》的通知(環辦生態〔2024〕4號)
二、工作目的和意義
(一)目的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為綱領,堅持生態優先和綠色高質量發展,堅持“塞上江南、綠色崛起”的發展定位,著力優化國土空間保護格局、繁榮生態經濟、維護生態安全、打造生態人居、健全生態文明制度、彰顯生態文化、強化目標責任,全面建成生態良好、生產協調、生活富裕、人居和諧、健康文明的綠色新五原,打造“綠色產業集聚的綠色五原”“現代化生態田園城市的崛起五原”共享美好生活的文明五原”“全域生態宜居的幸福五原”,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努力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標桿之地,為全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樣板支撐。
(二)意義
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迫切需要。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是五原縣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切實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的具體體現。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流域內各地方應重點關注的重點任務。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五原縣位于黃河上游地區,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全力筑牢生態保護屏障,培育生態經濟模式,踐行生態生活理念,推動區域綠色發展,以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維護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舉措。內蒙古自治區地處祖國北疆,是全國極為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祖國北方的重要生態屏障,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具有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五原縣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居河套平原腹地,是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點生態功能區。五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于構筑內蒙古西部生態屏障、推動黃河流域河套地區高質量發展、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五原社會經濟與資源生態環境協同高質量發展。五原縣處在歷史發展的關鍵節點,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是五原縣破解發展過程中的資源環境約束等深層次問題的必由之路。
三、工作開展措施:
《五原縣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規劃(2023-2030年)》于2024年5月印發,該規劃共分為九章,詳細闡述了五原縣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與挑戰、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等。
第一章是工作基礎與形勢分析。總結五原縣生態文明創建的優勢條件和工作成效,提出主要問題和短板,分析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第二章是規劃總則。提出規劃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依據《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建設指標(修訂版)》,提出規劃總體目標、階段目標,建設指標共25項其中約束性指標19項,參考性指標6項,并分析各項指標的達標差距。
第三章至第七章是規劃任務與措施。一是建立完善高效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二是建設環境優美的生態安全體系,三是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空間體系,四是發展綠色低碳的生態經濟體系,五是打造城鄉統籌的生態生活體系,六是培育獨具特色的生態文化體系。
第八章是重點工程。圍繞五原縣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指標和主要任務,重點推進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共計31項。
第九章是保障措施。加強黨的領導,強化組織領導,加大資金保障,加強科技與人才支撐,嚴格評估考核,提出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四、特色亮點
一是戰略定位精準科學。《五原縣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規劃(2023-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緊密依據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緊密結合五原縣的地理特征、經濟發展現狀、農業基礎和黃河文化,明確了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生態資源合理保護利用、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生態城市建設全面推進、生態文化傳承創新等生態文明建設目標。
二是框架內容全面系統。《規劃》全方位、全領域分析了五原縣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所取得的建設成效、應對的問題與挑戰,確定了規劃總則、規劃任務與措施、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等內容,以確保規劃實施科學有效。
三是重點突出有效銜接。《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突出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特別強調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入實施,并與縣相關規劃相互融合,共同推進五原縣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作用,助力其成為區域發展的示范窗口和可持續發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