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于印發《五原縣2016-2020年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修定稿)》的通知
縣直各有關單位:
經縣政府研究同意,現將《五原縣2016-2020年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修定稿)》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五原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9年5月24日
五原縣2016—2020年
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修定稿)
為滿足我縣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加強對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宏觀調控,進一步優化配置衛生資源,合理規劃我縣醫療機構設置,推進醫療機構的管理走上法制化、規范化軌道,根據國務院《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衛生部《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內蒙古自治區《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意見》(內黨發〔2009〕15號)、《自治區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實施方案》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的通知》國辦發文件〔2015〕14號的文件精神,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全縣醫療衛生服務基本現狀
五原縣按照“綜合考慮城鎮化、人口分布、地理交通環境、疾病譜等因素”要求,設置了2家公立醫院;按照“綜合考慮城鎮化、地理位置、人口聚集程度等因素”要求,設立了3家中心鄉鎮衛生院,每個行政村設置了1個村衛生室;按照“旗縣級及以上每個行政區劃內原則上只設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且規范衛生計生綜合監督執法機構”的設置要求,設立了疾控中心1所、監督所1所,按照“旗縣辦婦幼保健機構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原則上應當予以整合”的要求,設立了五原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一)醫療機構和衛生技術人員
五原縣地處河套平原腹地,轄8鎮1鄉1農場117個行政村,醫療服務人口30萬,總面積2493平方公里?,F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09家,其中,政府辦醫療衛生機構26家,有縣人民醫院、中蒙醫院、婦幼保健院、疾控中心、衛生監督所各1所、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所計生服務站、19所鄉鎮衛生院,108所村衛生室,民營醫療機構有75家,包括3所民營醫院、7所社區衛生服務站、62家個體診所、3所門診部。
公立醫院床位按照五原縣常住人口規模合理配置床位規模,其中??漆t院的床位規模要根據實際需要合理科學的設置。按2010-2015年區域衛生規劃,五原縣設置床位1260張,實際開放病床1043張,每千人口實際擁有病床3.5張。全縣共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466名(其中:執業醫師480人,執業護士715人),每千人口擁有衛技人員4.88人,每千人擁有醫師1.6人,床位醫師比為1:0.29;每千人擁有護士2.3人,床位護士比為1:0.39。全縣鄉村醫生240人,農村每千人擁有鄉村醫生1.26人。
(二)醫療設備
全縣有中央監護系統 1臺,纖維支氣管鏡2臺,中央監控系統2個,肌電圖誘發電位儀1臺,電子胃鏡1臺,電子胃腸鏡1臺,麻醉機4臺,血透機12臺,吞咽障礙治療儀1臺,等離子低溫滅菌儀1臺,口腔全景X光機,醫用診斷X射線機1臺,核磁共振 1臺,血液透析機2臺,體外碎石機1臺,CR 1臺,CT 3臺,彩色B超14臺,高清腹腔鏡1臺,全自動血液分析儀1臺,全自動血凝分析儀2臺,全自動細菌培訓檢測儀1臺,全自動酶免儀1臺,電氣電解質分析儀1臺,全自動生化分析儀1臺,生物物理治療儀1臺,彩色超聲診斷系統8臺,高頻電刀3臺,救護車8臺,鄉鎮衛生院均有洗胃機、常規化驗等設備。
主要技術力量:縣醫院和中蒙醫院能開展普外、骨科、泌尿外科、顱腦外科、胸外科、腫瘤及婦產科的全子宮摘除手術等;能承擔兒科、內科常見病的診療任務;能勝任急診、ICU的工作,能完成危重病的救治;能進行常規、生化檢驗、X光透視照片、心電圖、B超、CT、核磁共振成像、電子胃(腸)鏡、腦電圖、細菌培養等檢查。衛生院能承擔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及內、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工作,對危重病能做到初步搶救處理并及時轉診。
二、醫療機構設置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以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服務體系,為群眾提供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服務。
(一)公平性原則。從醫療供需的實際出發,面向群眾,充分發揮現有醫療衛生資源的作用,以農村為重點,保證全縣人民享有基本醫療衛生保健服務。
(二)整體效益原則。醫療機構設置符合我縣衛生計生發展總體規劃的要求,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提高醫療預防保健網的整體效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
(三)可及性原則。醫療機構服務半徑適宜,交通便利,布局合理,便于為群眾服務,提高醫療衛生資源利用率,避免不良競爭。
(四)分級原則。合理有效地利用衛生資源,明確醫療機構的功能、任務、規模及雙向轉診的醫療服務機制,建立和完善分級醫療體系,實行標準有別、要求不同的管理,確保醫療機構的服務質量。
(五)鼓勵社會資本舉辦大中型綜合醫院和特色??漆t院。社會辦醫院是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醫療服務需求的有效途徑。社會辦醫院可以提供基本醫療服務,與公立醫院形成有序競爭;可以提供高端服務,滿足非基本需求;可以提供康復、老年護理等緊缺服務,對公立醫院形成補充。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積極引導社會辦醫院向高水平、規模化方向發展,發展成為專業性醫院管理集團,加快辦理審批手續,對具備相應資質的社會辦醫院,應按照規定予以批準,簡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支持社會辦醫院納入醫保定點范圍??偭可?/span>放開非公立醫療機構的規劃數量和規模限制,促進非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健康發展,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本規劃內至少新建一所眼科專科醫院和一所民營綜合醫院。
(六)中西醫并重原則。加大中醫(藥)建設的投入力度,大力推進蒙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
(七)合理配備、培養人才,健全人才使用制度。五原縣城鄉和區域醫藥衛生人才分布趨于合理,每所村衛生室有1名鄉村醫生執業;建立了住院醫師和??漆t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健全在崗培訓制度,鼓勵鄉村醫生參加學歷教育,大力開展護理、兒科、精神科等急需緊缺專門人才培養工作;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為主要內容的醫療事業單位用人制度,完善崗位設置管理,保證專業技術崗位占主體(原則上不低于80%),推行公開招聘和競聘上崗,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服務質量、服務數量和服務對象滿意度為核心、以崗位職責和績效為基礎的考核和激勵機制。
(八)信息化資源配置原則。2020年,五原縣將實現全員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三大數據庫基本覆蓋,實現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綜合管理等六大業務應用系統的互聯互通和業務協同。積極推進居民健康卡與社會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務卡等公共服務卡的應用集成,普及應用居民健康卡,實現就醫“一卡通”。發展醫學檢驗機構和影像機構,逐步建立大型設備共用、共享、共管機制,建立區域醫學影像中心。
(九)功能整合與分工協作防治結合原則。五原縣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公立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社會辦醫院建立信息共享與互聯互通等協作機制。
1、上下聯動:建立不同級別醫院之間,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接續性醫療機構之間的分工協作機制;形成完善治療—康復—長期護理服務鏈。
2、蒙中西醫并重:堅持蒙中西醫并重方針,以積極、科學、合理、高效為原則,做好中醫醫療服務資源配置。
3、多元發展:加強社會辦醫療機構與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的協同發展,提高醫療衛生資源的整體效率。
4、醫養結合:加強并推進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的合作工作。
三、醫療機構設置規劃
按照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和分級管理的要求,結合我縣實際,到2020年我縣醫療機構數量、床位和人員發展指標如下:
(一)醫療機構的設置
1、根據城鄉發展建設需要,規劃期內,各醫療衛生機構應繼續加強醫療服務能力建設,進一步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在現有基礎上政府不再投資新建一、二級綜合醫院、縣級中醫院,除傳染病和精神病醫院外,原則上不舉辦政府辦??漆t院。
2、優先支持社會資本設立擁有高新技術和??苾瀯莸尼t療機構或舉辦康復、養老、老年病、精神、兒童、護理院(站)、臨終關懷等急需的健康服務機構、特需醫療服務機構。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則,在符合規劃總量和結構的前提下,取消對社會辦醫療機構的具體數量和地點限制,按照適度靈活的原則,及時批準符合條件的醫師開辦個體診所,鼓勵有資質的蒙中醫專業技術人員舉辦蒙中醫類??漆t院和只提供傳統蒙中醫藥服務的蒙中醫門診、診所。本規劃期內新增設的醫療機構凡沒有明確由政府舉辦的都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非公立醫院在醫保定點、科研立項、職稱評定、繼續教育、服務準入、監督管理等方面,與公立醫院享有同等待遇,建立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公平有序競爭,良性發展的機制,鼓勵世康醫院和殘聯李氏醫院遷址新建。
3、各行政村原則上設置一個村衛生室,規劃期內縣財政要加大對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的投入,完成100%的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實行鎮(鄉)、村一體化管理。合理配置村衛生室,對現有村衛生室進一步進行規范。
4、充分發揮蒙中醫藥優勢,突出蒙中醫??铺厣\用蒙中醫、中西醫結合方法,開展對急、慢性病,疑難病癥的診治,結合臨床開展中醫科研和教學工作,挖掘、總結、傳承和發揚民族醫學,積極推介基層醫療機構開展蒙中醫適宜技術,提升蒙中醫藥服務水平。到2020年,100%鄉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服務站、80%村衛生室能夠為百姓提供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
(二)床位和人員發展規劃:
1、必需床位數 :
到2020年,全縣醫院床位數達到1800張(五原縣醫療服務人口30萬,按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6張),(其中:縣級公立醫療機構990張(按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3.3張,其中五原縣人民醫院600張,五原縣蒙中醫醫院230張,五原縣婦幼保健院160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360張(按每千常住人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1.2張)、私營醫療機構450張(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1張床位為社會辦醫院預留規劃空間,五原縣按每千常住人口社會辦醫院機構床位數1.5張)。
2、必需醫師數 :
到2020年,全縣執業醫師人數達到750人(五原縣醫療服務人口30萬,平均每千人口擁有 2.5人)。其中,中醫師(含中西醫結合)占醫師總數的比例不低于20%,中醫醫療機構中醫師比例不低于60%。設床位的醫療機構床位數與醫師數的比例不低于1:0.3。
3、必需護士數 :
到2020年,全縣執業護士人數942人(五原縣醫療服務人口30萬,平均每千人口擁有3.14人),與當年全國人均執業護士數的平均值基本持平。設床位的醫療機構床位數與護士數的比例不低于1:0.4。
4、鄉村醫生數
規劃期內,重點加強現有鄉村醫生中無學歷人員的中等醫學學歷教育和業務培訓工作,到2020年所有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工作人員全部達到中專以上學歷。提倡醫學院校畢業生到基層服務,提高鄉村醫生的整體水平,積極鼓勵符合條件的鄉村醫生參加國家醫師資格考試,取得相應的執業助理醫師以上專業技術資格。
以上床位和人員發展規劃依據《2020年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資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標》
四、醫療設備的配置
嚴格控制大型醫療設備配置,根據《內蒙古自治區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合理配置大型醫療設備,鼓勵共享共建,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